
馬大猷(1915年3月1日-2012年7月17日),國際著名聲學家、中國著名物理學家和教育家、中國現代聲學的重要開創者和奠基人、享譽世界的聲學泰斗?! ?/p>
1915年3月1日生于北京,原籍廣東潮陽。北京大學物理系學士(1936;哈佛大學碩士(1939)、哲學博士(1940)。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研究員,全國聲學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主任。聲學學報(中,英文)主編。195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1998年資深院士。
馬大猷在五十多年的科研活動中,取得了突出的科研成果,先后獲全國科學大會獎(1978);中國科學院重大成果獎(1980);國家自然科學獎(1981);德國夫瑯和費協會金質獎章及建筑物理研究所ALFA獎(1997);何梁何利科學進步獎(1998)。
馬大猷院士在學生時代就注意簡正波理論,1938年,在UCLA孥特森教授處學習時發表了第一篇論文《矩形室內低頻簡正頻率的分布》。這篇論文成了聲學中應用簡正波理論的基礎,也是嚴格室內聲學的基礎。隨后參加了哈佛大學孥特森教授和白瑞奈克先生的“矩形室內的聲衰變的研究”工作,并以第三篇論文《矩形室內不均勻邊界問題》被授予哲學博士學位。從那時起,發表了室內聲學方面的論文約三十篇,連同其它方面的共約一百八十篇。1959年曾負責北京人民大會堂的音質設計工作,這個萬人禮堂一直是中國人民代表大會的會議場所,并曾多次舉行文藝表演,反映良好。組織了語言聲學的研究工作,取得了漢語語音的基本參數,并在六十年代初自動識別漢語普通話的十個元音。組織了戶外廣播用的氣流揚聲器的研制,聲功率達一萬瓦,并提出氣流揚聲器理論。發明了微穿孔吸聲體,不用多孔或纖維性材料,并提出理論,吸收特性可以設計。研制了小孔消聲器,有效地降低氣流噪聲。建立了氣流噪聲的壓力定律。為了開展這些工作,設計和建造了全國第一座聲學實驗室,包括混響室、隔聲實驗室、消聲室、水聲實驗水池以及高聲強實驗室,可以作聲學實驗和校準。高聲強實驗室中可以在160分貝下試驗儀器、設備的耐噪聲能力和作生物試驗。組織了大氣聲學和次聲學的研究工作。發展了以抑制簡正波為手段的有源室內噪聲控制的原理和技術。近年來開展了非線性聲學和強噪聲研究。在駐波管里產生了近180分貝的強聲場,并建立了非線性駐波理論,解決了長期未解決的問題,繼續發展了微穿孔吸聲體的理論并發現了它的新物性和新應用。發展了微縫板吸聲體理論。根據瑞利解釋發展了黎科管振蕩理論。
馬大猷院士曾任國立清華大學和西南聯合大學副教授,教授(1940-1946);北京大學教授兼工學院院長(1946-1952);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兼教務長(1952-1955);中國科學院研究員(1955至今);曾先后兼任電子學研究所副所長,聲學研究所副所長;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1958-1985),研究生院副院長(1980-85),國際聲學委員會委員(1987-93),數學物理學部副主任(1980-85)。中國聲學學會會士名譽理事長,中國電子學學會會士,中國物理、計量、環境學會會員,美國聲學學會會士,美國科學促進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