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專家

侯朝煥
侯朝煥,中國科學院院士,聲學和信號處理專家,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共產黨黨員。1936年9月生于四川省自貢市。1958年自北京大學物理系畢業到中科院聲學所工作至今。曾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信息科學部主任,現任中國科學院學部信息技術科學部副主任、中國科學院咨詢評議委員會副主任、國際聲學委員會理事、中國聲學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七屆全國委員會委員、IEEE會士,兼任清華大學、南京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客座教授。
侯朝煥院士在聲學和信息處理領域成果卓越,發表論文200余篇,先后完成了12項國家重大項目,其中三項獲國家發明獎,四項獲中科院科技進步獎(含中科院特等獎一項)。
侯朝煥院士在聲學領域水聲工程研究中主持研制“水聲信號起伏統計特性測量系統”,推動了水聲信號場和噪聲、混響場的研究。提出了“相移多波束基陣信號處理系統”,給出了該系統的全面分析、理論計算、參數選擇和優化設計。完成了智能型水聲信號處理系統,使系統能與水聲信道匹配,達到最優工作狀態和最佳處理效果。開展了醫用聲學領域中的合成孔徑超聲血管成像和高強度超聲聚焦研究。
為解決超高速計算瓶頸,侯朝煥院士對信號處理進行了深入的研究。80年代開展了并行陣列信號處理研究,主持完成了DSP-l陣列信號處理機,實現了59個運算節點組成的分層式異構多微機并行處理系統。在國內率先開展了VLSI信號處理研究,并進而將信號處理算法集成到超高速芯片上,首次在單個芯片上實現了可以運行15個運算結點陣列結構的信號處理超級芯片。1993年完成了快速傅里葉變換FFT、波束形成DBF和數字濾波、QRD-RLS遞推濾波等芯片的研制。1994年以來,致力于具有數字信號處理DSP功能的CPU芯片研究,1999年在國家973計劃中以“面向功能可重組結構的DSP&CPU芯片及其軟件的基礎研究”立項,并擔任該項目首席科學家,研制成功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華威”處理器芯片,是當時國內數據處理器能力最強的高端處理器。
集成SOC芯片系統是21世紀的發展方向,是微電子按摩爾定律發展的必然結果。在侯朝煥院士的積極倡導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不失時機地啟動了SOC重大科學計劃,侯院士擔任專家組組長。他緊緊抓住解決SOC中的關鍵科學問題,組織全國優勢力量攻關,使我國有望在集成SOC芯片系統技術上取得快速進展,與國際上的SOC芯片同步發展,為今后我國進入千家萬戶的數字信號處理系統和集成芯片的發展奠定基礎。
侯朝煥院士為中科院研究生院終身教授,他以項目帶學科、以項目育人才的思路,已指導3名博士后、培養出30余名博士和40余名碩士。侯朝煥院士曾被授予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和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
侯朝煥院士在聲學和信息處理領域成果卓越,發表論文200余篇,先后完成了12項國家重大項目,其中三項獲國家發明獎,四項獲中科院科技進步獎(含中科院特等獎一項)。
侯朝煥院士在聲學領域水聲工程研究中主持研制“水聲信號起伏統計特性測量系統”,推動了水聲信號場和噪聲、混響場的研究。提出了“相移多波束基陣信號處理系統”,給出了該系統的全面分析、理論計算、參數選擇和優化設計。完成了智能型水聲信號處理系統,使系統能與水聲信道匹配,達到最優工作狀態和最佳處理效果。開展了醫用聲學領域中的合成孔徑超聲血管成像和高強度超聲聚焦研究。
為解決超高速計算瓶頸,侯朝煥院士對信號處理進行了深入的研究。80年代開展了并行陣列信號處理研究,主持完成了DSP-l陣列信號處理機,實現了59個運算節點組成的分層式異構多微機并行處理系統。在國內率先開展了VLSI信號處理研究,并進而將信號處理算法集成到超高速芯片上,首次在單個芯片上實現了可以運行15個運算結點陣列結構的信號處理超級芯片。1993年完成了快速傅里葉變換FFT、波束形成DBF和數字濾波、QRD-RLS遞推濾波等芯片的研制。1994年以來,致力于具有數字信號處理DSP功能的CPU芯片研究,1999年在國家973計劃中以“面向功能可重組結構的DSP&CPU芯片及其軟件的基礎研究”立項,并擔任該項目首席科學家,研制成功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華威”處理器芯片,是當時國內數據處理器能力最強的高端處理器。
集成SOC芯片系統是21世紀的發展方向,是微電子按摩爾定律發展的必然結果。在侯朝煥院士的積極倡導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不失時機地啟動了SOC重大科學計劃,侯院士擔任專家組組長。他緊緊抓住解決SOC中的關鍵科學問題,組織全國優勢力量攻關,使我國有望在集成SOC芯片系統技術上取得快速進展,與國際上的SOC芯片同步發展,為今后我國進入千家萬戶的數字信號處理系統和集成芯片的發展奠定基礎。
侯朝煥院士為中科院研究生院終身教授,他以項目帶學科、以項目育人才的思路,已指導3名博士后、培養出30余名博士和40余名碩士。侯朝煥院士曾被授予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和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