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承灝,1938年1月生于江蘇省南京市,1958年畢業于北京大學物理系,先后在中國科學院電子所,聲學所和物理所工作。1986年任中科院聲學所研究員至今,1992年獲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2001年當選為中科院院士。
汪承灝院士從事超聲學,物理聲學研究四十余年,他與所領導下的研究集體一道在超聲學,物理聲學的諸多領域進行研究,取得主要成果為:建立了壓電晶體表面廣義激發所產生廣義彈性波場的Green函數理 論,該理論在國際上被認為是"分析聲表面激發和傳播的最嚴格方法"。運用該理論,首次給出了壓電晶體表面源產生聲表面波和聲體波的衍射場嚴格矢量場理論,克服了國際上流行的標量的角譜理論的不足,該文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篇這方面的論文。給出了聲表面波在反射陣上散射的嚴格分析。壓電晶體聲表面波激發、傳播、衍射和散射理論構成聲表面波技術的主要理論框架。之后,將穩態激發推廣到瞬態,給出了壓電晶體表面瞬態激發產生相互耦合的電磁波和彈性波場的普遍分析。其中還發現了表征聲電耦合的電磁聲頭波新波型,最近又證明壓電晶體表面的高速彈性波模式是表面縱波頭波,而不是目前國際上認為的高速偽表面波。
在聲表面波和聲體波器件和系統方面:在研究聲表面波在聲柵上的Bragg衍射現象基礎上,率先提出了純聲學聲表面波頻譜分析器原理和結構;給出和研制了換能器加權反射柵脈壓線;聲表面波無內反射換能器;超長時延彈性卷積器;可實現固體中動態聚焦的超聲高頻菲涅耳環陣換能器;單端對高頻體波多模諧振器。研制了基于聲表面波擴展頻譜通訊系統,獨創提出聲表面波和數字技術相結合的合成孔徑雷達的實時成像系統;創新提出和研制了聲表面波射電天文功率譜儀等。這些器件和系統,有些是首創的,有的已付諸實用。研究了電負載對壓電體系振動特性的影響,結果表明,在改變電端的抗性負載時,可使壓電體系的機械諧振頻率在一個很寬的頻帶范圍有效地調節變化,基于此,提出壓電可調頻換能器原理和結構,它已被國外推廣到水聲換能器等當中。當電負載含阻的成份時,將對系統的機械振動產生有效的阻尼,基此早于國外率先提出了壓電阻尼原理,這樣壓電材料可以構成新型的阻尼材料。
目前聲致空化發光是物理學的前沿熱點課題。而早在六十年代,汪承灝等用單一空化氣泡,就準確肯定了空化發光發生在空化氣泡閉合瞬間。同時表明在光輻射的同時,還可能伴有電磁輻射的存在。
此外還在空化效應、超聲換能器和振動系統、功率超聲、壓電薄膜、聲懸浮,固體中超聲高頻動態聚焦成像,聲學時間反轉法自適應聚焦等方面都作出些有價值工作。目前的研究范圍包括晶體聲學,超聲檢測和成像新方法,聲表面波技術和微機電系統(MEMS)等。
總計在學術刊物和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約130篇,獲國家級獎4項,科學院重要成果獎6項以及饒毓泰物理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