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29日,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2022年第6期學術交流會暨2022年度青促會學術交流會在北京召開。本次學術交流會由中科院青促會聲學所小組主辦,聲場聲信息實驗室青促會小組、人力資源部和科技發展部承辦,特邀中科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張志會副研究員,中科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趙文哲副研究員、閆彬副研究員,中科院半導體所王新偉研究員做學術報告。青促會會員、青年科研人員和研究生、人力資源部和科技發展部工作人員等參加了會議。青促會聲學所小組副組長張波研究員主持。
報告開始前,由人力資源部主任張莉致歡迎辭。張莉對各位兄弟院所老師的到來表示歡迎和感謝,同時也向與會人員介紹了我院對強化青促會平臺學術交流作用的部署和要求,以及院所在青年人才培養方面的重要舉措,也希望青促會聲學所小組能繼續發揮作用,定期開展學術交流活動,提供青年科技人員展現自我、擴展視野、提升能力的平臺。
學術交流會現場
隨后,由各與會專家做學術報告。張志會作《重大工程牽動基礎研究的理論模型與關鍵機制》的報告。報告針對如何建立有效機制以實現重大工程推動基礎研究,提升原始創新能力的問題,分別以三峽、高鐵、復現高超聲速飛行條件激波風洞、量子衛星和“FAST”等大科學工程闡釋了多種工程建設和基礎研究相互融合、共同發展的生態模式。最后,報告從科學問題產生,組織模式構建、資源高效利用等三大方面解釋了重大工程牽引基礎研究的關鍵機制。
趙文哲作《基于航天遙感的水面目標檢測識別技術研究》的報告。報告介紹了成像偵察、電子偵察等衛星的國內外現狀,以及各類衛星載荷的優勢和局限性,詳細介紹了衛星圖像數據的處理算法,以及新一代智能應用平臺。與會人員探討了水下聲學和空天光學多平臺信息融合處理的相關問題。
王新偉作《微弱光環境下遠距離海洋光學成像及定位技術》的報告。報告從光在水介質中傳播的局限性出發,分別從消除光散射和利用光散射兩種思路,闡釋了透過散射介質的二維/三維光成像技術和水下矢量光視覺導引技術,并介紹了目前在水下平臺應用的一些案例。報告最后展望了光學領域和聲學領域在水下探測應用技術中交叉融合的發展前景,希望能與聲學開展更為深入的交流合作。
閆彬作《高靈敏度磁場傳感器及其應用》的報告。報告對比介紹了感應式、磁通門、原子磁場等磁傳感器的基本原理和特點,以及平臺磁測降噪技術,并展示了機載磁探測儀器的應用案例,同與會人員探討了利用磁在水下開展應用的一些難點問題以及聲磁聯合探測在未來的合作前景。
與會專家報告
本次學術交流活動內容涵蓋基于光學、電磁、聲學的水下及水面探測研究,并從工程哲學的角度分析了重大工程牽動基礎研究、提升原始創新能力的問題,加強了“空天地?!倍鄬W科的交叉及互動,最終在相關問題的熱烈討論中圓滿結束,為青年科研人員和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學習和交流契機。